
新企業(yè)會計準則與之前的準則和會計制度相比,制定理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從收入費用觀到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轉變、從受托責任觀為主到決策有用觀為主的理念轉變等等。其中,由收入費用觀到資產負債表觀的轉變是其他幾個理念變化的重要基礎,也是貫穿整個準則體系的核心理念。資產負債表觀是指會計準則制訂者在制定規(guī)范某類交易或事項的會計準則時,應首先定義并規(guī)范由此類交易產生的資產或負債的計量;然后,再根據(jù)所定義的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確認收益。因此資產負債表觀認為收入和費用僅是資產和負債變化的結果,收益的定性與定量都要服從資產負債表中對資產、負債的要求。
根據(jù)資產負債表觀,成本費用是資產的減少。對生產企業(yè)而言,我們要確定銷售成本,應該以庫存商品的價值確認為基礎,即銷售成本=期初庫存產品成本+本期入庫產品成本-本期期末庫存產品成本。根據(jù)歷史成本核算原則,本期入庫產品成本為實際發(fā)生金額,計量方法簡單,而期末的庫存產品成本如何確定需要按照規(guī)定的成本計算方法,企業(yè)常用的存貨計算方法有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又分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兩種核算方法各有利弊。
根據(jù)資產負債表觀,無論采用什么方法,應盡量使期末存貨成本最接近市場平均成本。對于一個季節(jié)性生產企業(yè)、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性的企業(yè),平均單位成本波動較大,上述兩種方法均不能使期末存貨成本具有客觀性,如新疆北方的原油開采企業(yè)。
一、北方原油開采企業(yè)的生產特點
(1)北方冬季時間長,溫度低,措施作業(yè)難度大,導致原油冬季產量少,夏季產量多,產量季節(jié)不均衡。
(2)油井地下不確定因素很多,無法準確做出措施作業(yè)計劃、作業(yè)成本預算以及作業(yè)周期,因此無法準確按照完工工作量定期預計負債和成本。同時作業(yè)效果滯后,一些附帶增效條款的技術合同無法按時結算。另外同很多企業(yè)一樣,年末結算工作量很大,導致年末成本很高,因而成本季節(jié)不均衡。
二、存貨計價方法存在的問題
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期末存貨成本情況如圖1。
由于采用加權平均法,因此,單位庫存成本和單位銷售成本一致,對銷售成本數(shù)據(jù)情況圖示結果與庫存成本一致。上圖中2011年12月末的單位庫存成本為3400元/噸,基本上接近售價3500元,全年平均單位生產成本僅為1270元/噸,年末庫存商品單位成本超過全年平均生產成本的1.7倍,庫存金額明顯不合理,同樣是1月份,2010年的庫存成本是2011年的7倍多。
另外我們觀察到2010年的單位庫存成本1-4月份從7000多元直降到1100余元,出現(xiàn)嚴重扭曲的情形。單位成本在7000多元,無疑肯定超過了2010年的售價,根據(jù)會計準則規(guī)定:“在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計量。存貨的成本高于其可變現(xiàn)凈值的,按其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這個差額其實是由于計算方法導致的,并非跌價的原因,因此,如果按照準則計提跌價準備,未必是財務狀況的真實反映,利潤表中反映的資產減值損失也容易誤導報表使用人。
這類特殊企業(yè)運用加權平均法,無助于期末存貨計量的客觀合理性,同樣也無助于成本費用確認的合理性。由于是生產成本的變動導致方法的客觀合理性失效,那么運用先進先出法也同樣無法消除生產成本變動帶來的不均衡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對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進行改進,使其核算結果趨近于平均生產成本。
三、累計加權平均法
為了解決上述庫存不真實及由此帶來的利潤不真實的問題,本文提出累計加權平均法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本年入庫的累計成本加年初庫存的成本,除以本年入庫累計數(shù)量加年初存貨數(shù)量,據(jù)以計算加權單價,并對庫存商品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再根據(jù)公式“期初庫存產品成本+本期入庫產品成本-本期期末庫存產品成本”計算出本期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年初結存貨成本+本年累計產品入庫成本)/(年初結存存貨數(shù)量+本年累計產品入庫數(shù)量)
本期銷售成本=期初庫存產品成本+本期產品入庫成本-期末庫存產品成本
本期銷售成本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按照本期銷售量與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的乘積計算的本期銷售產品的成本,另一部分是按照本期加權平均單位成本與上期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的差對上期累計產量的成本修正金額。
月末庫存產品成本=月末庫存產品數(shù)量×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還是用上面某企業(yè)2011年數(shù)據(jù)來重新按累計加權平均法計算出庫存產品成本如表1。
從表1來看,按照累計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單位庫存成本比原庫存單價波動幅度變小,更真實合理地反映了期末結存原油的成本狀況,銷售成本的波動幅度比原來按加權平均法計算的波動幅度變大,是由生產成本的波動幅度引起的,符合資產負債表觀下成本就是資產的變動的結果,使銷售成本趨于合理,與生產成本關聯(lián)性加強,利潤更加真實,完全符合資產負債表觀的資產與收益概念,如果按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期末庫存要增加3073多萬元,是累計加權平均成本法下的2倍多,導致相應的納稅義務增加,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
上述數(shù)據(jù)證明對于季節(jié)性生產企業(yè)、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以及其他一些無法準確預計債務的特殊企業(yè),累計加權平均法更符合新準則下的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其包含的長期趨勢變動比一般的加權平均法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